为肿瘤患儿带来希望
在儿童节到来之际,由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肿瘤诊疗中心贾海威主任主持北京抗癌协会儿童肿瘤多学科综合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来自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等首都地区外科、放疗、化疗、病理及影像各领域的顶级资深专家,共同探讨儿童肿瘤的多学科诊疗。因肿瘤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儿童肿瘤更为复杂,往往需要采取多种综合治疗方法。多学科诊疗模式(简称MDT),是现在国际医疗领域广为推崇的领先诊疗模式。
会议由北京右安门医院肿瘤诊疗中心贾海威主持
) 会议首先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主任黄东生教授分享了《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疗进展》,黄东生教授为大家分享了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国内外诊疗进展以及自己的临床经验,他认为,建立多科协作的团体,包括眼科、儿童肿瘤、影像、麻醉、病理专家对治疗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具有积极的意义。
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张永红教授分享了《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治思路》,她表示根据北京儿童医院2003-2017收治病人数可以发现,收治病例是逐年增多,一方面可能因为诊断率的提升,一方面儿童肿瘤发病率确实在提升,所以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张永红教授授课)
“但是,检索近5年国内儿童淋巴瘤的百余篇文章中,误诊病理报告约占20%。而最易误诊的病理类型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误诊率91%。”张永红教授介绍说,儿童淋巴瘤误诊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临床医生对淋巴瘤表现的异质性缺乏认识;2、盲目使用激素,掩盖病情,影响病理结果;3、病理科医生对本病的临床和组织学特点均缺乏足够的认识,缺少分子水平的诊断方法;4、组织处理不当细胞形态学变异使病理学检查易发生误诊。
谈及肿瘤的治疗未来,张永红教授期望认识肿瘤细胞脱离常轨的死亡通路、凋亡机制,寻找更多的基因靶点,使靶向治疗成为可能。
北京右安门医院放疗科主任贾海威教授在题为《儿童肿瘤的放射治疗》的演讲中首先分享了儿童肿瘤发病的三个特殊性:1、发病部位“特殊”:1/3在中枢和交感神经系统,1/3在淋巴和造血系统,1/3在骨、软组织和泌尿系统;2、肿瘤类型“特殊”:胚胎性和肉瘤为主,占90%以上;3、发病原因“特殊”:先天遗传因素为主。
“同时,儿童肿瘤治疗也存在特殊性,1、放化疗相对敏感,预后好,生存时间长;2、生长发育阶段,远期损伤不容忽视,尤其是放疗;3、需要综合考量预后和长期毒性:取舍和博弈。”贾海威教授说道,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考量年龄、预后、疗效和潜在辐射毒性的基础上,进行风险管理的决策,对每一个患儿,在规范化的前提下,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安排,对预后好的群体,在不损失生存的前提下,降低治疗强度,减少晚期并发症,对预后差的患儿,寻求合理的治疗模式并提高治疗强度,以期改善生存。
北京世纪坛医院儿科主任孙黎明教授在题为《多学科协作治疗儿童髓母细胞瘤》的演讲中,介绍了儿童髓母细胞瘤目前的发病情况与国内外的治疗经验,随后她还分享了其在多学科协作治疗儿童髓母细胞瘤的经验与诊断及治疗流程。
随后,祝秀丹教授、王焕民教授、申戈教授等与会专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纷纷为儿童肿瘤多学科诊疗建言献策,希望未来能惠及更多儿童肿瘤患者。